English

耐人寻味的“愚人之死”

1999-02-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蔡明辉 雷瑜良 我有话说

当美国著名小说《教父》中的那些神秘诡谲得有点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被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津津乐道的时侯,当好莱坞根据这部小说改编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同名电影风靡全球的时候,小说的作者马里奥·普佐正躲在自己那间冷清的书房里为他的另一部巨著伏案疾书。这是一部与《教父》的风格迥然不同的小说——没有鲜血淋漓的厮杀场面,没有错综复杂的家族恩仇,却多了一份成熟深邃的内蕴;只有在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和人际关系的纵横交错方面,它们才可谓是不分伯仲的。这本新书一出版就再次引起了世界轰动:成千上万的读者争相购买,一睹为快;书评界的权威们由衷地赞叹这是“马里奥·普佐的又一旷世之作”(《达拉斯信使报》);“只有马里奥·普佐才能写得出这样动人的小说”(《纽约时报书评》);“故事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洛杉矶时报》);“是美国当代一本反映名誉和金钱的划时代的小说”(《圣路易斯快报》)……这部为美国出版界再创辉煌的小说就是《愚人之死》。

作为一部雅俗共赏的畅销书,《愚人之死》在故事情节方面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大手笔。作者马里奥·曾佐娴熟地运用他一向擅长的手法,把情节上峰徊路转、跌宕起伏的几个原本并不很相关的故事,巧妙地通过主人公墨林串联在一起,很自然流畅地给读者娓娓道来。每个情节的发展都那么出人意料,那么令人着迷。在这部小说的故事中,既有赌场里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电影界厚颜无耻的你死我活,又有男女之间缠绵悱恻的情与色;还有政府机要部门中令人发指的贪赃枉法……作者一会儿把读者带到美国著名的赌都拉斯维加斯,将赌场中林林总总的人物心态和光怪陆离的搏杀场面尽展在读者面前,并且领着读者深入到赌场操纵者的最隐秘世界,让读者不但目睹亡命赌徒们孤注一掷的狂态,知道赌场骗子们那些天衣无缝的诈骗手段,还明白了赌场最大的赢家——道貌岸然的赌场老板是怎样诡计多端地巧取豪夺,争权夺利,甚至草菅人命的。一会儿又把读者带进美国联邦民政局陆军预备役部队的军部大楼,让他们看看美国青年——尤其是有钱有势的青年,是如何挖空心思钻法律空子,贿赂官员来逃避服兵役的;而那个一向令人肃然起敬的政府机构其实又是多么腐败丑陋。作者还领着读者去到明星荟萃的好莱坞,揭开影都那张璀璨艳丽的面纱,让人们瞧瞧在眩目光彩掩饰之下的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

可以说马里奥·普佐那犀利的笔触通过《愚人之死》涉及到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任何角落。由于他出生在美国曼哈顿西部的一个被人们称之为“地狱的厨房”的街区,在社会的最底层煎熬过,被美国西部那种豪放粗犷炽烈的生活熏陶过,后来多年的写作生涯更是把他的视野拓展得非同一般,所以他简直像信手拈来般地把污秽的贫民窟、冷漠的孤儿院、堂皇的豪宅、疯狂的赌场、忙忙碌碌的编辑部、高深莫测的官场、纸醉金迷的娱乐圈,以及学校、军队、医院等等都用作了《愚人之死》中各类人物生存、成长、活动的场所,并将其有机地结合成整个社会的大舞台,在上面演绎了一出出感人肺腑的人生悲、喜剧,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和平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恩恩怨怨。

《愚人之死》的确引人入胜,单是书名就够耐人寻味的了——是原本不该死却死去的那些人都是愚蠢的人呢,还是本来并非愚蠢的人却因为愚蠢而死去?书中所描写的死去的那些人,个个都是绝顶聪明、事业有成的强者,能说他们的死会是因为愚蠢吗?从另一个角度看,活下来的就是聪明的了?特别是书中的主人公墨林一再说自己如同魔法师般聪明地逃脱了死神的魔爪,仿佛在表明生存或死亡是用来衡量一个人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准绳。但是,死亡本来只不过是任何人的最后归宿,是无论谁都躲不开要最终踏上的不归路啊,为什么作者却要独出心裁地把它用来作为量度一个人是否聪明、愚蠢的准绳呢?综观书中死去的愚人们,有的是在深深的绝望中主动地选择了死亡,有的是在弱肉强食中被对手悄悄地消灭得无影无踪,还有的是在与世俗的抗争中精疲力尽,终于被绝症无情地吞噬掉……如果分开来孤立地看,他们之中除了那个赌场里的显赫人物科里在最后关头给老奸巨滑的对手杀死算得上是棋输一筹之外,其他人的死与愚蠢都完全毫不相干。直到在看完整本书之后,掩卷反思,才似乎不能不感到这些人的死确实和愚蠢颇有关联——或是痴恋家庭,溺爱妻儿,承受不了离婚的打击;或是太正直,太认真,以至活得太累;或是反叛社会,放荡不羁,造成痼疾缠身,耗尽性命;或是痛苦地挣扎在灵与肉的矛盾中,无法自拔等等。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全都是本来退一步便可以海阔天空的,却偏偏要自讨苦吃般纠缠不清,最终非走上死路不可,这不是愚蠢是什么?然而,再想深一层,又发现他们的死反而可能是最聪明的选择,因为只有死亡才能使他们彻底摆脱凡间的这一切烦恼,得到真正的超脱,倒是那些活下来的“聪明人”不得不继续痛苦地挣扎在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中,直到精疲力尽……

如果只是这样,书名的含义已属不浅,事实上值得推敲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书中愚人们的死,虽然大部分都不乏自作自受的因素,但更应该肯定的还是他们善良一面的结果,因为如果不是出于对妻子深情的爱,商界才子佐顿不会自杀;如果不是因为尊重女性的婚姻要求,著名作家奥萨诺就无须承担多次离婚造成的超负荷;如果不是为了向病人负责,药检官阿迪就不用在医药界某些黑暗势力的沉重打击下孤军作战;如果不是由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制片人莫勒马也不至于陷入好莱坞的那样利欲熏心胡作非为者的重重包围中以至心力交瘁……他们本来都是才华横溢、功成业就的精英人杰,结果却全部夭折于非命。看来这些人的死,是完全不应该用一句“愚人之死”来做盖棺定论的,他们不就仅仅是因为不懂或不肯圆滑地处世,不愿意屈就于丑恶,不甘心浑浑噩噩做人而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吗?可悲的是,正是这仅仅的一点点,恰恰说明了他们是真正的愚人——连“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么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一条最原始本能、最简单不过的生存公式,他们居然没有学会!在浑浊不堪的社会里,到处是赤裸裸的贪婪、堕落、兽欲和腐败,人人沉湎于此,独醒者就是这个社会的异己分子,就不适合于在此地存活下去。他们如同一个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者体中有限的几个正常细胞一般,无论怎样挣扎都逃脱不了要么跟着病变,要么消亡的必然命运。比比书中的那些“聪明人”,哪个不是熟练地运用着这条生存公式闯荡世界,名利双收的?甚至连这些死去的愚人们,他们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只要是在为自己沽名钓誉,牟取金钱利益的时候,也都是全身心地依赖这条生存公式的。只不过当他们一旦有意或无意地放弃了这条生存公式的时候,就马上不可避免地被所处的社会抛弃,成为了早已在一旁虎视耽耽的死神的俘虏。这样看来,他们的死也的确称得上是够愚蠢的了,否则,他们怎么会不继续时时事事都运用这条生存公式,迎合世俗,与之沆瀣一气,那么,不就能像书中的聪明人一样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吗?原来,社会完全是为那些乐意使用这条生存公式的聪明人设计的,谁斗胆违背了它,谁就成为了愚人,就会被赶去死神那里报到;原来,聪明和愚昧的分水岭不在于个人的才华智慧,而在于你是否使用了这条生存公式!多么可悲可恨的社会现实——这才是“愚人之死”发人深省的寓意。

当然,马里奥·普佐再伟大也只是一个小说家,他不可能像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那样给我们开出一张根治社会弊病的良方,也绝对不会蓄意在书中指点读者前进的方向;他只是在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探讨人性的方方面面。其实,仅此也够振聋发聩的了,当年出现在读者面前的那个既老谋深算、杀人不眨眼又舐犊情深、侠意助人的黑手党党魁——教父,最令人耳目一新和信服之处,就是在他的身上集凶残、冷酷和慈爱、豪爽等秉性为一体,不显刻意拔高或贬低的斧凿痕迹。《愚人之死》里的人物更多,更贴近一般人的生活。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些死去的愚人们和依然活着的“聪明人”,每一个都是十分典型的社会形象。在他们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各种各样为社会所公认的优秀品德和被世人所唾骂的劣质,没有任何一个是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哪个主要人物是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假丑恶代表,个个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类有代表性的优缺点的结合体,都是集中反映了人的本性。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活灵活现的人。所以,尽管所有的角色都有着各自非同一般的经历,都给读者以十足的故事味,他们还是和我们耳闻目睹的许多人、许多事大同小异,就如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即使是再夸张,举手投足依然总是令人感到似曾相识。正因为这样,也许,广大读者的结论,会更加见仁见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